幾乎每隔幾年 都可以看到猶太人受欺壓的電影
這也是讓我覺得猶太人真的很會記仇的原因
這世界上只要是戰爭 就會有悲慘的事情 甚至不需要戰爭就會有悲慘的事情
日本人當年的南京大屠殺 蒙古人燒殺凌虐歐洲大陸 都是很慘的事情
類似的例子多不甚舉 只是我們不太常看到類似的電影
或許是因為在美國 猶太人龐大的勢力讓它們有資金人才可以拍類似的電影
也或許是像我說的 猶太人特別會記仇
只是 當看到戰地琴人這樣的電影 不其然的還是會對當時猶太人的慘況感到同情
電影的內容也不太需要講 總之就是不可思議的悲慘
只是 像戰地琴人或是辛德勒的名單 這類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 終究不是當時的全部
所以我比較喜歡美麗人生這部電影 用喜劇的方式來描述當時的場景
似乎更多了一份寬恕 而不只是滿滿的仇恨
根據看過原著的人的描述 主角Wladyslaw Szpilman本來寫書是為自己而寫 並沒有想到要出版 他兒子說:「他寫這段故事,想來只是為自己而寫,根本沒想到要公諸於世。寫作幫助他熬過慘痛的戰時經歷,讓理智和感情得到解放,讓他能繼續活下去。」
電影的最後 Wladyslaw Szpilman得到一個德國軍官的幫助而幸得不死
"這位德國軍官,名叫Hosenfeld,他後來成為俄軍戰俘,他曾求波蘭一小提琴家幫忙轉達訊息給Wladyslaw Szpilman,告知他成為戰俘的處境,希望能以恩報恩的獲得援救;但這小提琴家卻沒有轉達,因為他根本不相信這德國軍官對Wladyslaw Szpilman有重大的意義。
Hosenfeld最終死於集中營,未能回到家鄉。
Hosenfeld戰前是老 師,戰時負責波蘭德軍的休閒運動,並非前線戰役或經理猶太人社區、集中營事物的軍官,不過,他運用自己上尉的官銜,救了不止Szpilman一人,這些秘 密作的善事後來會被披露,是因為獲救的其他猶太人,事後都想辦法聯繫上他的家人,當Hosenfeld進集中營後,他家人曾遭飢餓之苦,但被這些報恩的猶 太人長期接濟,撐過戰後德國最苦的歲月。
Hosenfeld死於史達林格勒的集中營,經歷太多來自復仇的凌虐,死前已完全的精神崩潰。
他從波蘭寄回家的日記,記錄下非常多眼見猶太人被凌虐殺害,他心中的不滿與痛苦,他在日記中紀錄德國的暴行、對希特勒政權的質疑、對戰爭的疑惑、猶太人 的憐憫,他不斷用他篤信的基督信仰,審判他所見到的不仁不義。這些日記若被德國其他軍官發現,他一定早就斷送性命了。但他最終卻仍舊難逃一死。在他日記中 坦承:「納粹黨掌權以後,我們坐視它壯大,我們背棄了個人自由、民主自由、宗教自由....。」「我們不配懇求上帝的慈悲,我們全都有罪....我羞愧到 不敢進城。....」日記中也記錄了他到波蘭天主教堂,跪在波蘭神父面前,等候聖體,等候上帝的赦罪與憐憫。
戰後,一開始根本沒有任何曾被德國征服的國家願意原諒德國人,這導致Szpilman這份回憶錄中,因為記下德國人這一筆,根本無法順利出版。而Hosenfeld也的確無從辯解自己不是那種德國人,他像贖罪羔羊般,與犯下罪刑的德國人同受罪罰了。
何以Szpilman最終大難不死,那善良的德國人卻無法獲救?他不僅死亡,還是被凌虐、精神崩潰的慘死的
電影「戰地琴人(The Pianist)」,刻意強調著音樂扮演的角色。順手指間流洩而出的音樂,德國軍官最終同情理解了這位鋼琴家,儘管後來獲知他是猶太人,仍決定伸出援手。
但從原著看來,主導這個德國人伸手援助猶太人的力量,其實不是音樂,而是來自這個德國人內心深處的信念。
戰地琴人(The Pianist)這本原著最後記錄下來的德國人Hosenfeld的日記,與Szpilman從Hosenfeld獲救大難不死,應當是同等重要的,但戰 後世界集體性的對德國的怨恨、不信任,導致當時Szpilman的回憶錄要發表時,受制於群體壓力,不能直書Hosenfeld 是德國人的事實。如今Hosenfeld日記的揭露,對Hosenfeld 個人而言,也算是是遲來的正義,更揭露一件善行背後的強大力量——信仰與信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